1 用Excel數據輸入並儲存:
雖然RCommander的功能表上有[Edit data set]可以直接輸入Data,但用慣Excel的我覺得很不好用,因此還是用Excel輸入然後儲存,檔名與位址 d:\DOE_R\DOE05.csv,下圖是以windows記事本開啟的部分內容,注意首列式標題,紀載前4項為因子,末項Y為實驗結果,用R語言特別注意文字大小寫不能混錯。
(註:以下R指令中要指定名稱或數值的操作符號原本是『 < - 』,但鍵入比較麻煩,最近R的版本已經接受『 = 』符號代替,後文我都使用等號。
2 讓R讀取數據csv檔案,使用2個指定讓R建立數據組
tfile="D:/DOE_R/DOE05.csv"
data1= read.csv(tfile, header = TRUE, sep
= ",")
|
3 多因子將線性模型進行首次解析,輸入底下指令
lm.out =lm(Y ~ A*B*C*D, data=data1)
lm.out
|
居於效應的稀疏性法則,原本希望經檢定找出有顯著性的因子作為關鍵的因子,但迴歸式的Terms包含所有項目,所以誤差項自由度為0,因此ANOVA或母迴歸係數都無法檢定,這情況下傳統的作法是逐步從Terms中剃除係數(效應)較小者作為誤差項,一般高次交互作用是首要目標,這種方式稱為誤差項合併(pooling),藉誤差項自由度提高而增加檢出顯著性的可能,但相當花費時間。
4 繪製效應常態機率圖(Half-Normal Plot of Effects)
專業的統計軟體常繪製效應常態機率圖,標示著具有顯著性的主效應或交互作用等Terms項目,這樣不必按部就班誤差項合併而可以節省很多時間,R軟體有這個指令稱為DanielPlot,另外BsMD套件有LenthPlot可以較詳細分析潛在顯著性,所以我將2個圖放在一起,但第一次執行LenthPlot指令前需要事先安裝BsMD套件(Package,安裝方法如同安裝Rcmd套件一樣。
library(BsMD)
par = par(oma=c(0,2,0,0), mfrow=c(2,1))
DanielPlot(lm.out, half = TRUE, main =
"Half-Normal Plot of Effects")
LenthPlot(lm.out, main = "Lenth's
Plot")
|
註:因為後面主效應與交互作用圖會使用FrF2套件,此套件修改BsMD套件的DanielPlot變得較方便,不顯著的因子名稱也自動隱藏,但BsMD的LenthPlot可以讓我確認PSE值。
library(FrF2)
par = par(oma=c(0,2,0,0), mfrow=c(2,1))
DanielPlot(lm.out, alpha = 0.05, half = TRUE,
main = "Half-Normal Plot of Effects")
DanielPlot(lm.out, alpha = 0.05, half = F, main
= "Normal Plot of Effects")
|
FrF2套件輸出二個圖
有關輸出圖形的解讀:
1) 基於誤差項自由度為0,無法得到MSe而不能進行因子顯著性檢定,因此統計上出現名為Lenth’s PSE的虛擬誤差項(PSE)的方法可以初步估計各因子的顯著性,PSE的估計是將15個效應值取決對值後計算其中位數(Median),Lenth取1.5倍中位數作為PSE。
2) DanielPlot(lm.out, half = TRUE, main = "Half-Normal Plot of Effects")是將所有迴歸後的15個效應值之絕對值若大於2.5×PSE就歸為具有顯著性,並以常態機率圖方式作圖,上面Half-Normal Plot of Effect自大而小為A、AC、AD、D、C,應可視為有顯著性,也就是其餘因子可自Terms剃除,然後再次迴歸。
3) 若想區分效應的正負方向,則可將指令改為DanielPlot(lm.out, main = "Normal Plot of Effects")。
4) 下圖Lenth’s Plot係用直條圖表式效應大小,超過ME虛線外表是具有顯著性。
5 剔除不顯著項目再次迴歸分析,輸入底下指令
lm.out =lm(Y ~ A*C+A*D, data=data1)
anova(lm.out)
summary(lm.out)
|
指令中的formula Y ~ A*C+A*D也可以這樣寫Y~A+C+D+A:C+A:D,二者是一致的
輸出二個表
1) ANOVA表
表中A:C、A:D表示AC、AD交互作用(R軟體表示法)
2) 母迴歸係數顯著性檢定表
與Excel或其他軟體迴歸分析輸出內容是一致的,共3個部分
其一:迴歸統計,上表的下方可看到R-squared=0.966,Adjusted R-squared=0.9489
其二:迴歸ANOVA表,雖然沒有作成表格形式,但上表的下方顯示實驗誤差(Residual standard error)=8.835,其平方就是MSe,誤差(迴歸稱殘差)自由度10,F值56.74,自由度迴歸項5、誤差項10,P-值為5.14e-07(非常顯著)。
其三:母迴歸係數的t檢定
另外殘差Residuals項其中位值為0.125,理論上應是0,所以有些偏差,對映Y值是不大的。
6 實驗結果的活用
ANOVA表與母迴歸係數顯著性檢定表已經將數據數理解析完成,確定A、C、D是關鍵因子,交互作用A×C與A×D顯著,一般先繪製主效果圖與交互作用圖(有顯著的),方便決定最佳條件。
R有很多套件可以畫主效應圖與交互作用圖,本例為篩選設計所以我希望將4個因子畫在同一圖上,但又希望這些畫圖指令可運用在不同狀況,因此猶疑不決花了很多時間看套件與範例,最後還是沒有達到原本初衷,我的選擇是採用FrF2套件,其中MEPlot(主效果圖)與IAPlot(交互作用圖)二者適合於2水準的實驗資料畫圖,當然還有一些例如列出Alias Structure等重要功能。
如同第4節BsMD套件安裝,第一次執行MEPlot與IAPlot指令前需要事先安裝FrF2後執行指令
library(FrF2)
MEPlot(lm.out)
IAPlot(lm.out)
|
本來希望將MEPlot與IAPlot畫成一張圖但我沒做到,因此要注意執行MEPlot後應先將主效果圖複製或儲存然後再執行IAPlot,若二指令同時執行,主效果圖就被交互作用圖蓋住。
1) 主效果圖
此圖使用lm.out畫圖,lm.out是剔除不顯著項目B與一些交互作用的迴歸結果,因此只有A、C、D三個因子,當然也可以將四個因子全部畫出,做法是迴歸結果命名名稱不要一致(如lm.out與lm.out1)。
2) 交互作用圖
如同主效果圖,此交互作用圖也只有A、C、D三個因子的所有交互作用,因為A×C、A×D顯著所以最佳條件決定為A(1)C(-1)D(1)
7 最佳條件的推定
求最佳條件(1)C(-1)D(1)下的推定,可執行指令predict
其意為最佳條件(1)C(-1)D(1)的推定值為201.25,95%CI為(189.1956~213.3044),此結果與Excel計算一致。
本例原為A~D四因子2水準完全因子設計共24=16Runs,B因子不顯著而自模型剔除,因此成為23×2,亦即三因子2水準重覆數2的完全因子實驗,每個實驗組合(Treatment)會有2個觀測值,本例A(1)C(-1)D(1)的2個觀測值是200與208,就習慣上
A(1)C(-1)D(1)的平均值為(200+208)/2=204,但母平均估計值是201.25,有別於觀測值的平均,此種母平均的推定值稱為Fit value(擬和值)或LS mean(最小平方的平均值)。
A(1)C(-1)D(1)的平均值為(200+208)/2=204,但母平均估計值是201.25,有別於觀測值的平均,此種母平均的推定值稱為Fit value(擬和值)或LS mean(最小平方的平均值)。
<全文玩>
黃老師好 :
回覆刪除我是文具製造廠商,對老師的"活用Excel於品管統計與解析"的課程,希望能請老師到廠教學,不知老師是否方便聯絡電話或email。
朱先生 mail:akasitong@yahoo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