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

實施DOE的背後知識-拋體射程研究為例2





續前文實施DOE的背後知識-拋體射程研究為例1後,本文將談運用DOE推導實驗式模型的過程與問題

以拋物線射程的實例探討運用DOE技術的原理,研究拋體運動依物理學導出射程公式畫成3D曲面圖與等高線圖如下圖1,圖中F為發射力與α(alpha)為發射角度是可以操作的參數


上圖就是一個射程(等於製程品質或產品性能)的模型,從模型與其等高線圖就很輕易地找到最適參數組合,此處研究範圍的最適參數組合是F=10,α=45,可以得到射程y=254.9

DOE的重要用途是用來建立如上圖的模型以利參數組合最適化的工作,其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試驗觀察,將觀察結果進行迴歸就會得到數學模型,例如在研究範圍F=0~100,1,…1011組,α=0~900,1,…1010組,總共11×10=110個組合處理(Treatment),每個處理進行試驗觀察射程而得到110個觀測值,然後進行迴歸實驗式為
y=-53.4936+3.96249α-0.0440276α2+1.46318F2
將模型與圖1一起匯成3D曲面圖如圖2,紅色為原理論模型,綠色為實驗式的模型
2可發現,雖然使用了110runs數量驚人,但結果二個模型差異還是很大,原因是觀察圖1F軸觀察前半段是平坦,後半段開始隆起,因此不易以一個簡單的模型表示。


一般實驗上講求快速與經濟,所以很少使到110個runs,因此選定如下圖以DOE中響應面設計手法(RSM)之二因子CCD試驗設計共13Runs,其試驗組合如下圖3是一種特定組合,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特定組合,這些都是研究DOE的對象,此處重點是如何用最少的實驗處理組合去找到允當的實驗式模型
試驗結果如下圖4,其中紅色為原理論模型,綠色為實驗式的模型,二個模型相當接近吻合

從上面論述好像容易利用DOE解決問題,其實這裡隱藏著問題,需要學習DOE去解決

1 如何找到如圖1中的F(發射力)與α(發射角度)等關鍵因子,若放入不是關鍵因子,那麼後面模型逼近必定提高試驗次數,例如前面提到實驗次數非常經濟的CCD設計,2個因子需13Runs3個因子則為20 runs7個因子則為152 runs,此處就是需要實驗策略了,要視實際對影響因子理解而決定,一般建議這是進行篩選設計,從諸多因子中挑出關鍵性因子,然後才進行模型逼近(approach),通常篩選設計是DOE的入門內容。

2 當找出關鍵因子如何逼近實驗式,如何找到有效率的方法,這是所謂優化產品或製程品質性能的功夫,DOE稱此為優化設計是屬於進階課程

3 另外一種狀況是部分關鍵因子無法被固定,但這種因子確實會影響到y值,此種因子稱為噪音因子,處裡這種噪音因子存在的場合,DOE稱為田口品質工程或田口方法,或稱穩健設計,在國內一般不納入DOE範圍,但專業軟體還是放在DOE的模組中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